埃米爾-費歇爾,Emil Fischer,(1852-1919),德國最知名的化學家之一。因在糖類、嘌呤類有機化合物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榮獲19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圖片來源:slideplayer.it
費歇爾還對蛋白質、氨基酸、多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蛋白質具有多肽結構,并由簡單氨基酸連接而成。他還提出了酶是一種具有專一性的不對稱催化劑,這為后來生物化學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與人類生活、生命有密切關系的有機物質的探索??梢哉f他是生物化學的創(chuàng)始人。
費歇爾1852年出生于德國萊茵河地區(qū)科隆附近的奧伊爾斯金亨鎮(zhèn),是家里的幼子也是獨子,父親是一位富有事業(yè)心的成功商人,家里擁有酒廠、紡織廠、鋼材廠等企業(yè),可以說費歇爾是個貨真價實的富二代??蛇@位富二代對經(jīng)商并不感冒,他看到家里的紡織廠需要配制各種染料,反復實驗并不順利而導致經(jīng)營不善,就立志要學好化學。1869年費歇爾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化學,師從著名化學家凱庫勒,就是傳說做夢看到蛇頭尾相接得到靈感提出了苯環(huán)結構的那位大神。
圖片來源:abagond.wordpress.com
跟著凱庫勒,費歇爾打下了堅實的化學理論基礎,然而,所謂chemistry,就是“chem is try”,化學是需要大量實驗的,波恩大學的實驗條件卻非常簡陋,并不能滿足費歇爾那顆求學進取的心,因此費歇爾于1872年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拜爾,當時,正是德國染料工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時候,1874年,年僅22歲的費歇爾在拜爾指導下完成了論文《有色物資的熒光和苔黑素》而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博士,之后成為拜耳的助手,隨導師一起在慕尼黑大學任教。
費歇爾在研究染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苯肼PhNH2NH2,苯肼可以與醛、酮反應脫水后生成腙,這為他研究糖類物質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研究糖最大的困難是糖類化合物通常為漿狀物質,很難結晶。費歇爾用苯肼和糖縮合后,能夠形成結晶物質,從而可以方便地合成、純化糖類物質。費歇爾合成了50多種糖類分子,并確定了許多糖類的構型。1893年,費歇爾通過葡萄糖與醇的反應,首次合成了α-甲基葡萄糖苷和β-甲基葡萄糖苷。
費歇爾和他的學生還提出了嘌呤的結構,合成了尿酸、黃嘌呤、可可堿等約150多種基于嘌呤母核結構的化合物。
以費歇爾命名的化學術語有立體化學中常用的“楔前虛后實平面”的費歇爾投影式、費歇爾噁唑合成法、費歇爾肽合成法以及著名的“費歇爾吲哚合成法”。“費歇爾吲哚合成法”即醛酮化合物和苯肼縮合后形成苯腙,進而在酸催化下加熱重排脫去一分子氨氣,形成2-取代或者3-取代的吲哚。3-甲基吲哚正是臭名昭著的糞臭素,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受不了糞臭素旳臭味,只有費歇爾毫不在意,還能在實驗后到劇院聽歌劇,這就是“帶著馬桶進歌劇院的化學家”
“最愛的人,卻傷害我最深”。費歇爾曾經(jīng)說過自己最愛的化合物就是在糖類研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苯肼,然而,由于苯肼有毒,長期接觸并吸入苯肼嚴重影響了費歇爾的健康。加上實驗過程中汞中毒以及戰(zhàn)爭的摧殘和傷害(一個兒子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個兒子在一戰(zhàn)中自殺),費歇爾極度抑郁且患上癌癥,于1919年病逝,一代化學巨擘就此隕落,享年67歲。
圖片來源:www.famousscientists.org
看一個化學家是不是大牛,既要看是誰培養(yǎng)了他,還要看他培養(yǎng)了誰。費歇爾師徒四代出了五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可謂是諾獎中的四世同堂。師承關系:費歇爾的老師拜耳因有機染料的研究獲得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學生H-費歇爾(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而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學生第爾斯(Diels)以及第爾斯的學生阿爾德(Alder)因Diels-Alder反應共同獲得195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參考文獻:
[1]吳祺. E. 費歇爾——誕生150周年暨諾貝爾化學獎獲獎100年[J].化學通報,2003, 66:W112.
[2] Henry S. Nobel Prize Winner inChemistry, 1901-1950[M]. New York: H. Schuman,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