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海水中吸收鈾的纖維。研究人員讓這種纖維和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接觸,并使用阿先進光子源(Advanced Photon Source)對其進行三維X射線微斷層攝影,確定該纖維的結構并沒有受到熒光假單胞菌的破壞。
海洋中蘊藏這超過40億噸鈾。如果我們能從海水中把它們提取出來為核電廠發(fā)電的話,足夠全世界用上一萬年。在這個領域的最新重大進展發(fā)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旗下期刊《工業(yè)與工程化學研究》(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上。
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嘗試從海洋里提取鈾,但是成功者寥寥。上世紀90年代,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fā)機構(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JAEA)的科學家首先研發(fā)出一種能夠吸收鈾的材料,當它被浸沒在海水中時能夠在表面吸附并固定鈾。2011年,美國能源部(DOE)啟動了一個跨學科的項目,項目團隊來自美國各大國家實驗室,大學和研究機構,目的是解決從海水中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取鈾的根本性難點。5年內(nèi),這個團隊發(fā)明了一種新型吸附劑,它讓海水提鈾的成本下降了3到4倍。
為了記錄下包括這個進展在內(nèi)的重大成果,《工業(yè)與工程化學研究》的特刊以“海水提鈾”為題,囊括了于2015年春季在丹佛召開的ACS會議上國際科研人員報告的研究進展。主要成果來自于受DOE核能辦公室開展的能燃料資源計劃(Fuel Resources Program)資助的科研人員。他們與中國科學院以及JAEA達成了協(xié)議,協(xié)調(diào)了中國和日本的國際科研力量。
DOE 的能燃料資源計劃為海水提鈾在經(jīng)濟層面上的可行性打下了技術基礎。它為美國國家實驗室,大學以及研究機構提供支持,這些機構專注于新一代吸附劑的研發(fā)和測試工作。這些吸附劑將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結合速率,而在海水中循環(huán)使用時的降解速度卻更小。
“如果想讓核能成為可持續(xù)能源,就必須要有價格經(jīng)濟且供應充沛的核燃料,”DOE計劃的技術及推廣負責人Phillip Britt表示,“這期特刊主打國際研究者做出的重大成果,他們讓海洋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能源遠景。”
來自DOE的兩個實驗室-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和華盛頓州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的科學家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超出特刊30篇論文的一半。ORNL 的主要貢獻是合成鈾吸附劑并對其性質(zhì)進行了分析。PNNL 的論文主要關注對國家實驗室以及其他大學合成的吸附劑在海洋中的測試。
“合成能夠更好地在海水中吸附鈾的材料需要多學科和多機構的團隊,包括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化學工程師,海洋科學家以及經(jīng)濟學家的合作,”ORNL海水提鈾項目技術主管Sheng Dai表示,“計算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選擇性地與鈾結合的化學基。”
熱力學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鈾以及它在海水中的相關化學形態(tài)的化學性質(zhì)。動力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控制海水鈾吸附速率的因素。在實驗室中理解吸附劑的性質(zhì)是研發(fā)更經(jīng)濟的吸附劑,并讓它們盡可能多吸附鈾的關鍵。
最后,科研團隊研發(fā)出了一種包含名為胺肟(amidoxime)的具有鈾吸附能力的化學族的聚乙烯纖維束。目前,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用海水對該材料進行測試。這些纖維束在海水中會自然展開,而無需花費財力物力將大量海水泵入纖維束中。幾周后,就可以回收吸附著鈾氧化物的纖維,并用酸處理法來釋放纖維中的鈾酰離子,讓吸附劑纖維可以被重復利用。將鈾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并濃縮后就能夠生產(chǎn)出為核電站供能的材料。
PNNL的研究者測試了ORNL和其他實驗室研發(fā)的吸附劑,其中包括了一些參與核能大學計劃(Nuclear Energy University Program)的大學。在嚴格控制的溫度和流量的條件下,他們分別用過濾的和未經(jīng)過濾的華盛頓州史魁恩灣的海水進行測試。PNNL沿??茖W部的代理部長Gary Gill對三個海洋試驗場進行協(xié)調(diào),分別是位于史魁恩的PNNL海洋科學實驗室(Marine Sciences Laboratory),位于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以及位于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理解吸附劑在自然海水條件下的工作情況是可靠地評估鈾吸附劑材料的關鍵,”Gill表示,“除了海洋測試以外,我們還評估了吸附劑吸收鈾以及其他元素的情況,它的吸附持久性,以及海洋生物的集結對吸附容量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吸附材料并沒有毒性。PNNL還做了一些實驗,用酸溶液和碳酸氫鹽溶液優(yōu)化鈾的釋放和吸附劑材料的再利用。”
PNNL的海洋測試發(fā)現(xiàn),ORNL研發(fā)的吸附劑材料的吸附容量為,暴露在天然海水環(huán)境下49天后,每千克吸附劑能夠吸收5.2克鈾。這是特刊中的明星。海水提鈾計劃依然在不斷地取得進展,收獲具有更高的鈾吸附容量的吸附劑。最近的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暴露在天然海水環(huán)境下56天后,某種吸附劑的吸附容量已經(jīng)超過了6克鈾/每千克吸附劑,這比特刊中的最佳結果還高15%。
來源: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